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时装艺术学院侯贝贝、周川渝、寇馨之三位老师带领的由11位师生共同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宝鸡千阳县,围绕西秦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开展系列深度调研与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千阳县政府“青年投身家乡建设”的号召。
一、燕伋望鲁台:感悟尊师精神,守护文化根脉
首日,团队来到千阳燕伋望鲁台。师生通过研读历史展板、瞻仰燕伋雕像,深入理解燕伋“筑台望鲁”的尊师重道精神。成员们从儒学传承脉络中挖掘文化基因,探讨历史人物对当代青年的启示,立志成为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二、刺绣产业园:传统与现代的工艺融合
走进千阳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团队在机绣实训车间观摩现代工艺与传统技法的融合创新。通过刺绣传承人王海燕的现场讲解,成员们深入理解设计、生产到市场化的全产业链条。在交流环节,师生展示融合现代审美的刺绣设计作品,获专业点评指导,进一步探索传统技艺与时尚设计的结合路径。
三、闫家村调研: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调研期间,团队赴国家级非遗发祥地南寨镇闫家村开展实地走访。驻村第一书记刘彬系统介绍了该村通过“工坊+农户”模式发展刺绣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创新实践,并详细讲解了近年来实施的刺绣高质量发展项目、苏陕刺绣非遗工坊建设及改造提升等项目成效。师生们在刘彬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四大工坊展厅,从养蚕缫丝到纺线织布,全程观摩了西秦刺绣的制作流程,深入了解了这项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活力与价值,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在促进乡村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四、传习所体验:非遗创新与电商推广
在市级传承人李银惠刺绣传习所,团队开展了沉浸式调研活动。师生们观赏了虎头帽、香囊及精美绣片,其中虎头枕和五毒蛤蟆等作品展现了西秦刺绣质朴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创新设计的蝴蝶挂件融合苏绣与盘金绣技艺,今夏销量增长三倍,通过电商等平台远销全国。李银惠老师为实践团讲解了刺绣技艺,其女儿分享了电商推广经验。师生们聆听讲解、观察细节、亲手体验,深刻认识到刺绣产业在带动就业、激活乡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切身感受到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创新活力。
五、工服创新设计:从文化体验到实物产出
实践过程中,团队在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开展了深度体验活动。师生们亲身体验五毒布老虎制作,在绣娘指导下深入理解其以五毒元素寓意以毒攻毒的文化内涵。次日,团队将体验收获转化为设计实践,为绣娘量身打造融合布老虎纹样与新中式元素的工服,巧妙将虎头王字纹、五毒符号和虎身纹理转化为现代服饰设计语言,在保留传统立领、对襟特征的同时充分兼顾工作便利性。该设计方案获得园区高度认可,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为后续文创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六、太阳鸟合作社:传统技艺的市场创新
团队还参访了千阳县太阳鸟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保留“五毒老虎”等传统题材基础上,创新融合珠绣工艺增强时尚感,并与野兽派等品牌合作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市场反响热烈。成员通过观摩手工制作流程,深入理解了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平衡,拓宽了创作思路。
七、青铜器博物院:纹饰之美的古今共鸣
实践尾声,团队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文化研学活动。团队成员在何尊、折觥、㝬簕等青铜重器前驻足观摩,深入感受周秦文明的璀璨辉煌。重点聚焦青铜纹饰研究,从威严的兽面纹到灵动的凤鸟纹,成员们惊叹于古人精妙的构图技艺和审美追求。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发现青铜器纹饰与千阳西秦刺绣中的凤鸟、兽面等图案存在显著关联,这种跨越三千年的艺术呼应展现了中华文明传承的连续性与创造性。通过此次研学,队员们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表示将把青铜纹饰元素融入后续文创设计,通过创新转化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
本次实践是学院“思政+专业”育人的重要举措。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青年应成为“创新排头兵”,推动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时装艺术学院将持续引导师生深入基层,发挥优势,为千阳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践行“为家乡发展挺膺担当”的使命。据悉,学院计划于今年九月与上述合作社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为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与创新支持。